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手語翻譯過程 (八)

「剛於昨天發佈的英國國會會議紀錄指出,英格蘭銀行的金融政策委員會成員發出警告,歐羅國家的財政短缺問題有可能觸發新一輪的信用危機。」

典型的新聞報告內容吧?在電視機上,十秒鐘不到便報導完畢了。可是在這天下午的班上,五位準手語翻譯員,對着這幾十個字,細雕細琢了半小時也搞不清楚如何翻譯成英國手語。

尤其是面對着占姆老師,大家就更認真了,我現在真的很愛他的教學。他盯着大家認認真真的問:「英國國會」要用手指串出來,不難,英格蘭銀行,也可以。但是「金融政策委員會」裏的「金融政策」是什麼?只是有關錢嗎?不算是,有關如何花錢嗎?那麼是誰花的錢?什麼是「政策」?可以用手語裏的「規則」去表達出來嗎?好像不能。那麼該用什麼字?「委員會」要翻譯成手語,可以。但,「成員」呢?一個「委員會」發出警告,跟「委員會的成員」發出警告,有不同嗎?還是一樣?「警告」又更考功夫了。在這句英語裏「警告」是「嚴正反映問題並敦促各方關注」的意思,直接翻譯成手語裏的「警告」行不行?不行的話,怎麼辦?翻譯成「報告」配上一個嚴厲的表情嗎?手語裏沒有「觸發」,怎樣表達「...財政短缺」跟「...信用危機」這兩句之間的因果關係?「新一輪」如果直接翻譯成手語「新的」,又死定了。該怎麼辦...幸好占姆老師沒有點名要同學出來示範翻譯手語,否則大家只有昏倒一途。我也暗自抹汗,不知道如果由我來翻譯成香港手語,會是怎樣的光景。我想,以我的程度,大概是這樣吧:

「昨天英國政府開會,會議紀錄說,英格蘭銀行負責錢的委員會說,用歐洲錢的那些國家沒有錢了,最後大家可能不再相信他們。」

實在有點不知所云,而且還犯了一個錯誤:人家的會議紀錄是昨天「發佈」的,可沒有說會議本身是昨天「舉行」的,我也不會知道「新一輪」可以怎樣翻譯,唯有漏掉。

這還不夠,占姆老師還問:「在手語裏,空間十分重要。你們翻譯成手語時,會怎樣安排空間?比方說,你會把『英國國會的會議紀錄』安排在哪一方?英格蘭銀行委員會會在哪裏?歐羅國家呢?這好幾個不同的事件,你會怎樣用空間清楚地排列出來?」

嘉芙蓮隨口答:「啊,英國國會首先出場,因那會議紀錄是『昨天』發佈的,然後是英格蘭銀行...」

占姆老師毫不客氣,一口打斷:「我不是說時間,是空間,手語裏的空間,明白我的意思吧?」

「.......」

「.......」

大家其實答不出來,占姆老師說:「這段新聞主要是報導那份會議紀錄的內容,所以可以考慮把『會議紀錄』放在正中,最貼近自己的位置,而銀行和歐羅國家則應放在左右兩邊。」嗯...是嗎?但大家似乎沒有機會深入思考,便照單全收了。

來到第八星期,手語翻譯過程這一課教得愈來愈深入了,在香港做翻譯,從來沒有機會逐個字去細琢,我自己當然懶得這樣做,所以單是這一堂課,我已覺得很難得了。上課的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兩個小時便過,又要等整整一個星期才到下一課了。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與校長對話

當我們碰到很討厭的人和事時,都喜歡說:「不用理他,你做好自己就可以喇」,又或者:「哦,這也是沒辦法的囉,對於改變不了的事,你就別去想太多了」。逃避是我們甘之如飴的窗口,但我常常想,有些事情,不容妥協,不可以退縮的空間,這個世界,總有一些原則是我們要堅持捍衛的吧。

在這一點,我大概得宣佈:「我是一個講理想多於實踐的混蛋」。

今天傍晚,我站在布里斯托大學校長的官邸按門鈴。「聾人研究」碩士課程的外國學生學費是13,269磅,折實港幣盛惠十六萬元。我無論如何負擔不了,我現在之所以能踏足英國國土,並享受一年的全職學生生活,得靠善長人翁捐款補助我的獎學金,而我的大學校長正是捐款者之一。經過多方的安排,我今晚是親自上門來「道謝」的。

一邊按門鈴,我才一邊想起:我是不是該像個中國人,登門前跑去買一袋橙什麼的呢?最少也得寫張感謝卡吧。但我一直討厭這些繁文俗節,只想快點見過面,快點離去,了卻一樁難事。

我不是不感謝那校長,可是要見面,寒喧,談天氣,大概也要談談沒有人懂的「聾人研究」,還得擠出誠惶誠恐,不勝感恩的樣子,無論如何不是一件易事。

可是打過招呼後,校長一開腔,便令我很是驚訝:「我聽說,有些人的想法很不一樣,他們覺得聾人有『文化』,對嗎?這跟一般我們說『聾人是傷殘人士』有點不同。」

我暗地歡呼,他懂。這次會面或許不是想像中那麼難捱。「啊!對!我們的想法是,聾人有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聾人很多都以此為豪,絲毫不會覺得自己缺失了什麼。」

校長:「啊?這個『文化』的觀點,那真的跟傳統中『聾人是傷殘』的概念很不同,兩方之間一定出現不少矛盾。對吧?」

「嗯,比方說,人工耳蝸是多年來 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聾人朋友會覺得,父母讓那麼小的孩子做這項手術,是扼殺了聾人的語言和文化,故此激烈反對。」我說:「有部分聾人夫婦甚至希望自己生的小孩也是聾的,好把這珍貴的語言和文化傳給下一代。」

校長臉上和熙的神情突然冷了下來:「我當校長前,本是個醫生。」哎呃,我沒有google他的履歷,看來我高興得太早。「有關人工耳蝸,我認為父母也該被賦權,能為自己的子女作決定,對嗎?」糟了,他是認真的。「一個聾人,如果他上街,快要被車撞到,我大喊,想叫他小心點,但他聽不到,最後讓車子撞了。這,就是傷殘。對不?這一點還可以怎樣否認呢?」

我想,在那一刻,我的笑容一定僵硬了,因為我心裏正在罵粗話。天,「聾人是傷殘」。我一直受的訓練,就是有關「傷殘」的概念,如何被健聽人建構成「既然是傷殘,那就是『不好』囉,那麼我們要杜絕這個情況發生」。整個不平衡的聾健關係,就是從一點分歧而逐步建立出來的。

我是知道的,我對聾人文化的認識,總算比一般人好一點點。如果我是決定站在「聾人」那一方,聽了他說這樣的話,我應該有重重的被冒犯的感覺,沒有一位聾人社群裏的朋友會忍受這樣的話。而在我面前的這個人,坐擁整所布里斯托大學,他有權力,決定怎樣用錢。他豁下的,我的聾人研究中心,去年剛給狠狠地砍掉一大筆資金。我是很少數的,知道聾人社群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而同時有機會跑到他這位位高權重的校長跟前說話的人。而老天,他剛出口的話,有如針刺一樣,使我混身起了疙瘩。

可是,我今晚來,就是要感謝面前這個人,給我錢,讓我可以來,天天學習新事物。唔,interesting。

我胡亂應:「唔...其實『傷殘』也是社會建構的概念,無論如何聾人也應有權得到跟健聽人一樣的機會。」

(媽的,我罵自己,這不是重點呀! 誰都該享有同等機會。聾人是少數文化族群,跟傷殘人士不一樣,這才是我要堅持的呀。)

校長說:「當然,可是從我的醫學角度看。人有聽覺、視覺、我們當然希望盡量能從多方面接收訊息,少了聽覺這一項,無論如何就是『少』了。」

「聾人聽不到,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我頓了一秒,再說:「但我猜,聾人朋友不會覺得沒有聽覺是什麼壞事,也不會覺得自己缺失了什麼。」

我不知道除了這樣回應,還可以怎樣。兩人的意見似乎找不到交匯點。或許我應該更進一步,追擊校長那「少了就是少了」的論調。可是我在心裏對自己說:校長是校長,我是學生,小人物,雙方權力懸殊,別鬧了。況且我是來「道謝」的,不是來吵架的。

(看,我「逃避」。」

可是我知道真正的原因,我其實害怕,不知道再談下去,我是否能對問題抽絲剝繭,以理服人,我是第一次這樣赤裸裸地面對分歧,而我對自己的能力很有懷疑。別的事情我不介意,但聾人朋友的價值,是我希望能持守的。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你不能只跟自己說「你相信」就夠了,你得清楚地把你堅持的事情說出來,特別是當你面對着比你有權勢的人時。

校長大概感到空氣中瀰漫着一股不知所措的怪氣,而我們會面時間只有20分鐘,他巧妙地轉話題:「嗯,你從中文大學畢業嗎?很好......」

(媽的,我心裏竟「如釋重負」。」

對不起,我的聾人朋友,我實在不知可以怎樣,那種熟悉的「無力感」又一次冒上來。在校長眼中,他進行了一次「例行公事」,跟一個奇怪的女孩談了一場奇怪的話,可是明天早上起來,就忘了。我心目中希望出現「改變」,但我沒有在這個要緊的時刻繼續談下去。

走出校長官邸,我迎着風跑回家去。一面看着英國黃昏那瑰麗漫爛的天空,我一面再問自己,究竟我是來幹什麼的喇?

回到家,說了今晚的事,鄰居馬田聽了,便問:「如果可以讓你再說一次,你會怎樣說?」她的女友費安娜代我答了:「說什麼都沒用,他的想法就是不會改變呀。」

我不知道這個回答是否應該使我心安理得一點,「他的想法就是不會改變」,那,該怎辦呀。我總覺得,今晚的事情令我有點愧對多年來的信念,只希望我不會有如那校長一樣,明天起來,便忘掉了。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即時手語傳譯課 (七)

今天談的是「翻譯員的道德操守」。其實基本的守則大家都知道得很清楚。可是在實際的層面,常常出現非常多的道德矛盾 (dilemma),所以討論道德操守的最好辦法不是逐條條文去解釋,而是拿出真正的個案來深入探討。今天4小時的課,我們討論了三、四個很不同的個案,莎拉老師教我們如何找出問題所在,想出幾個不同的對策,而每個對策又有什麼後果,且看以下這個案:

「一對聾人夫婦去做產前檢查,太太已懷孕20週。你是翻譯員,也是他倆的朋友,你知道二人不想知道胎兒的性別。可是在做超聲波檢查時,護士突然喊出一句『恭喜了!是個男孩!』那翻譯員應該怎辦呢?」

專業的翻譯員當然知道要「盡忠職守」,人家護士說什麼,便應如實翻譯了。可是如此一來,便破壞了聾人夫婦的計劃,或許夫婦倆會因而很沮喪,也可能從此不再信任翻譯員了。

可是芬蘭同學瑪莉嘉高呼「當然沒有矛盾!應如實翻譯啊!」,可見也不是人人對這件事有懷疑,「是個男孩!」這話又不是翻譯員自己說的,是護士說的,翻譯員的工作是把口語翻譯成手語,直截了當,根本沒有討論的空間。

我們在課上,討論了以下幾個不同的對策:

1. 直接翻譯
(這樣翻譯員沒有破壞規矩,但那聾人夫婦可慘了。)

2. 不翻譯這句話,也不張聲
(大家一面倒認為這是全不可行的對策,而且如果聾人夫婦精於讀唇的話,根本可能已自行理解了護士的話。)

3. 告訴護士,聾人夫婦不想知道胎兒的性別
(當然可以這樣做,可是聾人夫婦便會問:「你們在談什麼?」,那你就很窘了。)

4. 告訴聾人夫婦,護士剛剛說出了胎兒的性別,要不要翻譯出來?
(幾乎大家都認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至於我,我大概會先做(4),讓夫婦選擇要不要知道胎兒的性別,再做(3),把剛發生的情況告訴護士,這樣雙方就很清楚了。

莎拉老師說,如果碰巧翻譯員跟聾人是朋友,知道某些內情的話,最好在適當的時候,提醒聾人先把內情說出來,那麼翻譯員便不用常常陷入這些兩難的局面了。

手語翻譯過程 (七)

「THEM  /  SAME  /  KISS HANDS  /  SHAKE WAVE HANDS  /  RIGHT?」


這樣的一句英國手語,可以有多少個翻譯的方法呢?

沒有標準答案,視乎你是用什麼出發點去翻譯而已。

上課時,占姆老師介紹了起碼八種不同的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去翻譯,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來 (我把英語翻譯成中文)。

1. 字對字譯法:
Same them, kissing hands, the hearing wave OK, isn't that right?
 (他們一樣,吻着雙手,健聽人歡呼說「OK」,不是嗎?)

從英語聽來,完全不知所云。

2. 直譯法:
It is the same as them, kissing each other's hands, all the hearing people. Wow! Isn't that right?
(他們都是一樣的,吻着對方的手,全部健聽人都一樣。嘩!不是嗎?)

感覺有點像樣,但不明白聾人和手語的,仍然不知道「吻對方的手」是什麼意思。

3. 如實準確的譯法:
It's the same as them, they're always congratulating each other, thinking they're marvellous. That's right isn't it?
(他們都一樣,老是互相道賀,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不是嗎?)


把「吻對方的手」譯成「互相道賀」,使健聽人能大概明白意思。也加插了「以為自己很了不起」這一句,看上去就很通順了。


4. 語意譯法:


The hearing are so smung and self-satisfied, endlessly congratulating each other. Isn't that right? Just because they grew up hearing, they think they're marvellous.
(他們總是自鳴得意,不停地互相道賀,對嗎?只因他們是健聽人,便以為自己很了不起。


嗯....那英國手語本身的原意的確是這樣,翻譯員本身也加進了自己對說話者和語境的理解。


5. 溝通法


They're always congratulating each other, thinking they are great, Isn't that so?
(他們老是互相道賀,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對嗎?)


簡潔清楚,意思也很明白,這是我最喜歡的譯法。


6. 慣用語譯法


They're falling over themselves to congratulate each other. Inflating their own ego. Correct! They think they're God's gift...
(他們互相道賀,互相麻醉。對了!他們以為自己是天之驕子...)


太花巧了吧?而且即時翻譯根本沒有時間雕琢出這麼多漂亮的說法來。


7. 自由譯法


Just because they are hearing, they think they are wonderful. They go around patting each other's back.
(只因他們是健聽人,便以為自己很棒,四處去拍對方的肩頭。)


我自己看了,感覺有點太「多」、太「豐富」了,不是不能說「拍對方的肩頭」,但健聽人聽了,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而且上面的「互相道賀」意義已很明顯了,實在不用硬塞另一個說法。


8. 調適法


They have never known deaf people at all, they just think that hearing are wonderful and they go around patting each other's back.
(他們根本不理解聾人,只因他們是健聽人,便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到處去拍對方的肩頭。)


我馬上縐眉...不行,太遠離原文的意思,差不多是「錯」的翻譯了。


占姆老師解釋,這8個方法有如一個量度計。(1)至(4) 是比較忠於原文 (英國手語)的譯法,而(5)至(8)是強調譯成口語之後是否符合健聽人的文化和語言習慣,譯出來的東西會跟原文稍為遍離一點。




順帶一提,這句英國手語,是針對手語翻譯員而說的,每次經過一天辛苦的翻譯工作後,翻譯員總會互相「吻吻對方的手」,道賀一番。在一些聾人朋友的眼裏,便成了「他們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同班同學大偉下課時,感到很沮喪:「翻譯員也是人吧,需要鼓勵,也需要互相支持,這個說法太偏激了吧!」


 「這只是個例子,不用太認真吧?」艾美道。


「我只是想討論一下而已,你趕時間便快點回家囉!」大偉語氣很重,艾美不作聲了。大偉今天確是因為這句說話而感到被冒犯了,空氣中飄着一點點火藥味道。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手語傳譯過程 (六)

人人都受不了占姆老師對學生那種凌厲的目光,尤其當他木無表情地直接指出你剛說出來那句話的謬誤時,使你窘得不知躲到哪兒才好。但是,他每堂課都給你帶來一個問題,一點點衝撃,當你扮作低頭思考,卻暗地發現他正冷冷地看着你,使你好歹也要答一兩句話出來。

占姆老師今天的問題是:「如果一對聾人夫婦去上產前訓練班,已預早約定了手語翻譯員,到了該上課的時候卻不見人來,診所的職員說:『對不起,我們今天只能跟健聽家長上課了,請你下次跟翻譯員一同來』,聾人夫婦當然很生氣,以後的課都不來上了。這件事的根本問題出在哪裡?」


碩士班的同學表達意見:「聾人有權上課,手語翻譯員沒來也不是他們的錯,沒理由拒絕他們的。」

「可是如果讓聾人夫婦繼續上課,如何解決溝通問題?」占姆老師問。

「可以做動作,可以寫字在白板上,可以說慢一點,讓聾人看口型。」

「我們應該要求診所的健聽職員忽然懂得跟聾人溝通的基本技巧嗎?」問得好,這也正是我想的。

「產前訓練班不是教產婦如何呼吸嗎?這一定有示範,聾人夫婦可以看得懂吧。」大家七嘴八舌地提供解決辦法。

「為什麼你們沒有人想過可以取消這堂課,順延至下次再上?」占姆老師問。

我們都隱隱覺得「這......好像太誇張了吧」。

到了下午的「手語翻譯過程」課,三年級的本科生也對這個建議有點保留:「健聽人佔了大多數,如果區區為了一對聾人夫婦取消上課,大伙兒要生氣的。」亞李說。

「可是如果一名重要成員沒能出席這堂課,能否構成取消這課的合理原因呢?」占姆老師問。

「等一等,」我說:「在健聽人眼中,『手語翻譯員」似乎不是一名『重要成員』吧。」

占姆老師問:「此話怎講?」

「健聽人嘛...會覺得,手語翻譯員就只是為了聾人而存在的囉。」

「真的嗎?」占姆老師連話都吊高了三度來問。

「當然不是真的,但在健聽人會想:『哦,他是跟那聾人一伙的』。」

占姆老師解釋,這件事,出於手語翻譯員誰歸誰屬的問題 (Ownership),那就是:究竟手語翻譯員為誰而工作?很明顯,不光是聾人吧。「手語翻譯員只為聾人工作」是一個常見的謬誤,健聽人往往忘記了:如果所有健聽人都懂手語,有能力跟聾人溝通,我們就不用辛苦翻譯了吧。

聾人夫婦參加產前課程,翻譯員除了把健聽人的話翻譯成手語,讓聾人明白上課的內容外,如果聾人有問題,有意見,翻譯員同樣要把手語翻譯成口語,讓大家可以雙向溝通。

健聽人只管自己說話,而且聾人一定要明白,「所以翻譯員有責任幫聾人去明白我的話囉」,但常常忽略了,聾人也有話要說的呀,你看懂手語不?不懂的話,你也要依賴手語翻譯員告訴你聾人在說什麼呀。

我們「聾人研究」的學生,當然站在聾人一方去想。可是占姆老師把同一個問題問過醫學本科生,人人都答「沒有辦法,要犧牲聾人,不能讓他們參與囉。」可見誰站在哪一方,一目了然。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手語傳譯過程 (五)

如果有一大幅圖畫,裏面有十樣物件,給你十秒鐘,你能記得所有東西和它們擺放的位置嗎?

如果在你面前放映十幅物件的圖畫,一幅接着一幅,每幅大概停留一秒鐘,你能記得每樣物件和它們的順序嗎?

答案是,在「十樣物件同在一幅畫」的實驗裏,聾人比健聽人佔優;而「十樣物件順序放映」,則是健聽人較在行。這跟聾健腦袋裏的短期記憶有關:聾人視覺空間記憶較強,而健聽人多會把圖像轉為語言來輔助記憶,擅於記住物件的次序,所以做成實驗不同的結果。

這很有趣,但我兩樣實驗的成績都低於平均,實在不知自己的腦袋搞什麼鬼,嗚。

即時手語傳譯課 (五)

今天在教室埋頭苦幹了一個下午。

我們在做的,是「錯誤分析」。先把自己的傳譯片段錄起來,再重看,找尋所有的錯誤,寫下來,再分析其來由。這對我們來說可怕極了,沒有人喜歡聽自己的聲音,也沒有傳譯員看回自己的手語片段會說:「嗯我的手語真不錯」,大家只會搥胸呻吟,大呼小叫,因為看上去太噁心了。

我也不例外。我錄了一段從英語傳譯成香港手語的影片。重看時真正慘不忍睹:這裏表情錯了,那兒出了一個多餘的字,哎這個空間設定得真笨......這些「錯誤」寫滿了兩頁紙,才五分鐘的影片!幸好莎拉老師在下課前自己親身傳譯了同一段話,錄下來讓大家看,她不介意我們指出其中的錯處,原來也有不少。說着說着,大家不禁放鬆了一點。

每個人都怕自己的影片被放映出來任人宰割,但今天莎拉老師卻做了一個很大方的示範。我今天跟自己說了十次:「要虛心接受別人對自己傳譯的批評」。要放下自己,才有進步的空間吧。

說回我的傳譯影片,(一)有一些在英文裏明顯有因果關係的句子,我沒有在手語裏清楚地表達出來;(二)我選用的好些手語字都無法表達英語的精髓,"This house is nice"裏的"nice",我傳譯成「漂亮」。可是在我看來,"nice"還有講究、怡人的意思,那又該怎辦呢?(三) 我得小心別誤解英文裏如"his"、"her"之類的的代詞,看似簡單但如果故事中有兩個男人,究竟那個"his"是指誰呢?在手語裏千萬別用手指指錯了人,否則引來天大的誤會。

莎拉老師說,傳譯員要比說話人慢起碼五至十秒,這樣腦子才會有空間組織和消化,再傳譯出來。我想起自己平常老是太貼近說話人的節奏,傳譯出來的東西很可能沒經過很好的重塑,語法會變得很詭異。看來明年回港,要重新訓練一下了。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聾人歷史 (6):聾人歷史 = 聾人教育史?

聾人歷史 (5):殖民主義與宗教話語

聾人歷史 (4):科學、醫學話語

聾人歷史 (3): 工業革命與階級

聾人歷史 (2):米蘭會議前的西方聾人社群

聾人歷史 (1): 介紹

「即時手語翻譯」已來到第四課,記錄時用的全是文字。但是如果要談「聾人歷史」,就必須使用手語了,盡量希望做到人人都明白。

所有歷史的叙述都不可能是中立的,柏廸老師是用殖民主義的角度來貫穿整個論述的,而我在影片裏提到一切,都來自他的書"Understanding Deaf culture: In search of Deafhood"(2003),要在幾分鐘的影片概括數百年的聾人歷史,自然是不可能,許多角度都漏掉了 (例如我聽說過拿破侖戰敗使沿自法國的手語教學傳統息微,德國口語法繼而大行其道),所以千萬別以為這個說法一定是對的,這只是其中一個說法而已

柏廸老師的書用詞很深,我邊想邊把這些概念轉換成手語,很有點難度,打出來的手語是否標準就甭提了,我能掙扎着堅持到最後一條影片已經很高興了。

其實應該在每一條影片下面加一段文字補充,包括手語裏沒有提到的人名、地名、專有名稱等,但實在沒有力氣,等學期稍告一段落時再回來做好了。

1. 介紹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Guy Folk's 煙花派對

11月4日是英國Guy Folks紀念日。Guy Folks是一個人,這個我知道,但幹嘛要紀念他呢,卻問了一籮子英國人都不得要領,最後一位聾人仁兄把故事告訴我了,但也不打算在這兒嘮叨,既然英國人自己也不知道,這好像不是太重要的事吧。

反正這一夜,整個布里斯托到處都有人放煙花,我也跑到聾人中心一趟,他們晚上六七時便開始在空地上放了,氣氛蠻熱烈的。


















放煙花的空地



















這部照相機蠻好的,很sharp。



















同「煙火」模式來拍,原來是這樣。















跟聾人同學彭美拉合照。


在聾人中心瘋了一晚,玩他們很喜歡的skittles,據說在英國西南部很流行的,這跟保齡球差不多一模一樣的玩法,但球長得小一點,用木製,每回合分三次擲,誰能把賽道上擲倒最多木樽便算勝:


即時手語傳譯課 (四)

開課一個月,我終於首次嘗試了第一次從英國手語即時傳譯成英語!

今天早上,莎拉老師先教我們從內容、語氣、語域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一段說話。傳譯員不僅僅是把詞句轉換成另一個語言就算了,說話人的語音輕重、語調、輕鬆或嚴肅、都要一併準確地表達,更要猜度說話人選詞的用意,如果他是用"deaf and dumb"來稱呼聾人的話,馬上會引起反感,這時候傳譯員得小心揣摩說這話的人究竟是有意中傷還是無心之失,在手語裏用適當的表情表達出來。

下午的課,我們就真真正正第一次面對一段英國手語的影片,系方在這課室安排了一人一電腦,在網上即看即譯,戴着耳筒米高峰,網上系統把我們說的話錄了音,即時傳到莎拉老師的電腦上。

這還不是真的「即時傳譯」,因為是影片,我們可以先看幾遍,反覆練習,到有信心時才錄一次真的。

那位仁兄的英國手語打得好快,連身邊的同班同學也不是完全明白,何況是我了。我先跟他們確認一些我看不明白的字,再靜心看了幾遍,戴上耳筒,深呼吸一下,便開始譯了。這是一段三數分鐘的影片,平常在香港跟本不算什麼,但英國手語傳譯成英文對我來說是多麼不同的經驗,三分鐘感覺好像半小時那麼長,到完成時,竟然很有滿足感。

莎拉老師聽過我的傳譯錄音,說一些細節漏掉了,但總體上還可以。我聽了蠻高興的,至少我沒有在中途崩潰「當機」,一句話都說不出來,那已經很好了。

下課前,莎拉老師在我們面前示範,把那段影片譯成英文,她不徐不疾,用字準確精簡,自信流暢,果然就是不一樣,影片播完,她也剛好講完,完美至極,我們都配服得差點沒跪下來。

手語翻譯過程 (四)

除了即時手語傳譯課,三年級的專科學生也必須修讀「手語翻譯過程」,好了解一下手語傳譯員的腦袋是怎樣運作的。聽上去好有趣,我也央求負責這課程的占姆老師讓我旁聽了 (從此逢星期一下午又多了一個節目),可是第一至三課我沒趕得上出席,唯有從第四課開始記錄。

占姆老師在聾人研究的學術圈子已有三十多年的研究經驗,教學是有名的嚴格,要求很高,修他的課要胡混過去絕不容易。這堂課一開始,他劈頭便問五位同學:「這個星期學了什麼新的手語?給我看看。」

一片靜默。

「我問,過去的一星期學了什麼新的手語沒有?」

「......沒有。」不知是誰囁嚅地答道。

占姆老師重申,作為手語傳譯學生,應該每時每刻都記緊學習的重要,手語是必須持續不停地學的。自此,他們每星期上課要報告剛學了什麼新的生詞。他說;「學了什麼新的字,便應馬上寫在筆記本裏,以免忘記」,我興奮得想把我寫了滿滿英國手語生字的本本秀給他看,但想起我只是個旁聽生,還是低調一點好。

接着,占姆老師拿出一本薄薄的書來,是一本英語文法的練習本,小學程度的,簡單而全面。他隨手揭到"preposition"的一頁,問:「"during"怎樣用手語接達?"between"呢? "on to"和"in to"又如何悉別?」大家嘗試用不同的例句練習把這些概念轉為英國手語,都感到有點窘。占姆老師耳提面命:「回家把當年小學年代用的文法書掘出來」,這樣悶蛋透頂的一本書,卻應是傳譯員每晚放在枕邊的東西之一,時刻得思考這些複雜之極的英文句法應如何在手語裏呈現出來。

天,好難,但我興奮極了,我喜歡嚴格的老師。

這堂課的主題是Memory (記憶)。占姆老師給我們即場做了一個實驗。他在熒幕映出十幅不同物件的圖畫,一幅接着一幅,每幅只停留大概一秒。看完十幅後,要在紙上順序寫下這十件物件的名稱。

「......」

「十幅圖片播放完畢。好了,現在開始寫。」

「......」

我腦裏又是一片空白,一幅圖畫都記不起來。

占姆老師說:「好了,現在再給你們看十幅圖畫,看完也一樣把它們寫下來。」

「......」

同學們沙沙沙地寫,怎麼我卻完全記不起來?

「好了,接下來這十幅,看完之後不可以馬上寫下來,等二十秒。」

「好了,接下來這十幅,看完之後我馬上給你看一篇完全無關重要的文章,然後寫下來。」

「好了,接下來這十幅,一邊看,一邊說"the"這個字,不停地說,直至圖畫播放完為止。」

「好了,接下來這十幅,一邊看,十指不停地觸碰、分開、觸碰,直至圖畫播放完為止。」

「接下來這十幅,一邊看,一邊把圖畫上的物件用英文說出來。」

「接下來這十幅,一邊看,一邊把圖畫上的物件用手語表達出來。」

如是者,占姆老師給了我們看十組,每組十個物件的圖畫,根據指示,看完後把十幅圖上的物件順序寫下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練習,而且那些指示好奇怪,同學們不禁叫苦連天。

這十組共100幅圖畫的練習,我完全記不下來,我又再一次失去自信,難道我的記憶真的那樣差嗎?那我還再做手語傳譯啊?

幸好,在對答案時,占姆老師沒有要我們把自己答對的分數報告出來,要不然我可糗了。在100幅圖畫裏,我只記到26幅,而我偷看我身邊的同學,她記對了42幅。

太不可能了,但剛才我只看到一堆圖畫在我面前閃來又閃去,實在沒辦法記住是什麼啊。

占姆老師解釋,這實驗是測試人的腦袋是用什麼方法記資料的。在「一邊看,一邊說"the"這個字」這個環節裏,健聽人得分最差。"the"用口語說出來,是聲音,也就是說健聽人是用聲音去記憶的,他們口裏說的"the"這個字干擾了腦部的「自語」,也就是記憶的過程。

而聾人做這個實驗呢,也一樣要說"the",但沒有因此而降低了他們的分數,證明他們不是以聲音來記憶的。

而在「一邊看,一邊把圖畫上的物件用英文說出來」這一環,健聽人的得分較高。在「一邊看,一邊把圖畫上的物件用手語表達出來」這部分,則是聾人佔優。我們健聽人依賴聽覺,聾人依賴視覺,這聽上去雖然簡單,但沒有想到的是原來這還會影響到短期記憶的運作,連基本腦袋的結構也會因此而產生變化。我們聽後,都感到有趣極了。

占姆老師總結說,要成為手語傳譯員,得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記憶資料,別只顧用聲音,也應試用圖像。但在我的情況,用聲音沒有效,用圖像也不可以,成績一塌糊塗,究竟我是有什麼毛病呢?

即時手語傳譯課 (三)

這堂課的主題的"Mindmapping" (腦圖),這對傳譯員的訓練當然重要。在一場傳譯真正開始前,如果傳譯員嘗試用腦圖的方式,把傳譯的大致內容畫出來,便能預計傳譯時所需要的字詞和語氣,對提升傳譯的質素大有幫助。

畫腦圖不難,大家都順利完成了。莎拉老師讓我們以「如何成手語傳譯員」為題,畫出詳細的腦圖。我們用了半小時,畫出一幅幅碩大如蜘蛛網的圖來。我發現,其他同學都以「知識」、「經驗」、「實習」、「聾人文化」、「手語程度」之類的專業概念作為腦圖的主幹。而我的那一幅,卻充斥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以時間的先後次序作為主軸,像本食譜似。很有趣,難道我的整個腦子的結構就是這樣的?

在這一堂課,莎拉老師也借用了腦圖,跟我們略為介紹了一下英國手語傳譯發展的概況。英國主要有兩個手語傳譯員協會。英國聾人及聾盲人溝通人員專署 (NRCPD) 是專管官方註冊事宜的,凡是想成為手語傳譯員的人都得經過NRCPD的重重關卡,在認可的課程考試合格,並完成限時的觀察和實習才可以註冊。專署也兼管傳譯員的專業操守,處理投訴和調查違規事件,聽起來,有點像傳譯員的「警察」。至於英國手語傳譯員協會 (ASLI), 則是一個比較軟性的組織,專門安排定期培訓,讓傳譯員可以與時並進,持續進修,而且也有Mentor system (「師徒制」),讓剛畢業的傳譯員跟隨「老師傅」學習。碰巧在聾人研究系當全職傳譯員的女孩奈美是ASLI在英國西南部分會的會長,她說可以讓我在下一次分會的例會列席旁聽。我聽了,又差點沒感動得流下淚來。

英國的手語傳譯員都從哪兒訓練出來的呢?比較有名的是布里斯托大學的聾人研究系 (即是我現時就讀的地方),還有胡佛漢頓大學的手語傳譯專科聽說也不錯。如果不在大學受訓,也可到職業訓練的專門學校讀張手語傳譯文憑,質素怎樣就不知道了。我查看NRCPD的資料,英國現時有665名認可註冊的傳譯員,仍在受訓階段的學徒傳譯員有250多位,而英國廣播公司估計全英國共有五至七萬名以手語作為基本溝通語言的聾人。所以是每54至76個聾人便有一名傳譯員,聽上去似乎也不甚足夠。

在英國,大家都是用英國手語的。手語班到處都是,還設有全國統一的考試,像英語的IELTS和普通話的語委試,能力分為四個等級:一級、二級,三級、六級,中間跳過了四和五,莎拉老師說這是因為「讓它看來更高級一點」(汗)。要成為傳譯員的話,手語能力要達至第六級,即是最高的等級。

一場解說下來,莎拉老師差不多把整個白板都寫滿了,這腦圖有如繁星滿佈,好不複雜,也代表英國的手語傳譯發展得有聲有色,才有這麼多資料要寫,在香港的我們實在要加把勁啊。

即時手語傳譯課 (二)

來到第二課,主題是「multi-tasking」(腦子如何同時處理多件事情)。滿以為我在這方面蠻強的,應能順利過關,怎知卻是全軍覆沒,慘不忍睹。

莎拉老師給我們每人一張紙,紙上有一篇用英文寫的故事,而她自己手上則拿着一篇完全不同的。我們得細細閱讀自己手上那一篇,記住重點,同時莎拉老師把自己那一篇大聲讀出來,我們一邊讀自己那份,一邊也要同時聽她的,然後要把兩個故事的內容分別報告出來!這練習從開始到完結,我的腦袋完全一片白,眼睛是看着手上的紙沒錯,耳中聽到莎拉老師的聲音,可是沒有一個字進過腦袋!

但似乎同學們都做得很不錯,練習完成後莎拉老師提了好幾個問題,都是有關故事的細節的,同學都一一答對了,我有如呆瓜一樣連個邊都沾不上,「英語不是我是母語」這個藉口此時又大派用場,這擋箭牌用得太多了,連我自己都有點不好意思。

我的multi-tasking這樣糗,真不禁懷疑自己過去那些年是怎樣做手語傳譯的,下課後我很有點失落,連忙跑去買菜給自己做了一頓美美的晚餐,算是好過了一點。

莎拉老師也開始講授一點傳譯理論,手語傳譯的幾個模式:"Helper","Conduit","Interaction"之前都聽說過了,還拍過影片放在fb,現在也一併貼在這兒,就不用文字覆述了 (這影片大概是半年拍的,現在回看,天,怎麼手語打得這樣糗,人怎麼那樣胖,太羞人了,但也懶得再拍,算吧)。

即時手語傳譯課 (一)

莎拉老師是英國手語傳譯員協會 (ASLI) 的會長,現於布里斯托大學的聾人研究系教授手語傳譯。剛來時,我在走廊碰見她,鼓起勇氣向她提出要求,要到她的即時手語傳譯課旁聽。她一口答應了,還立刻給我密碼,讓我可以上網下載所有教材。我聽了幾乎沒流下淚來,多年的苦候,終於可以參與一次認真的手語傳譯訓練了。

聾人研究系要求本科生在二年級在兩組專科自選其一:(一) 手語傳譯,(二) 聾人研究。專修手語傳譯的學生得在二年級上「翻譯課」,和「接續傳譯課」,而即時手語傳譯是本科三年級的課程,也是我未來幾個月會全程旁聽的一課。

系方對專修手語傳譯的學生要求特嚴,他們要在二年級的英國手語課裏取得百分之六十五的分數,才有資格選修。後來我發現,他們的手語果然是不錯的,比聾人研究專科的同學都要好。

五位三年級專修手語傳譯的同學,分別是艾美、嘉芙蓮、亞李、費安娜,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而我竟在當中看見一個中國人臉孔,他是大偉,來自瀋陽,可是很洋化,下了課仍跟我說英語。

還有兩位來自芬蘭的交換生,名字我忘了,這就組成了我們這一課。

莎拉老師浦開課,便耳提面命,說即時手語傳譯是最困難的,只有不斷地練習,才有成功的指望。她下令,要把以後所有的課都當成真正的傳譯場所,大家得穿着正式的傳譯員服裝來上課 ,包括我 (當天下課後我唯有立刻跑到Primark買一雙我沒帶來的皮鞋,配上一件藍色襯衣和黑色外衣,算是勉強合格)。三年級上學期五位同學得完成五十小時的觀察實習,那就是去找真正的手語傳譯員,即場觀察他們的工作,並邀交報告。下學期輪到他們自己親身作傳譯實習,儲夠一定鐘數,所有的考試合格,才能註冊成為真正的手語傳譯員。

五位同學聽着聽着,都正襟危坐,很是緊張似的。這也難怪,整件事聽上去真的蠻嚴格的,要攀上這手語傳譯的專業階梯真的要花許多苦功啊。

第一堂課,誰也沒想過直接開始嘗試即時傳譯演練。莎拉老師只讓我們二人一組,坐在電腦前。其中一人面向熒幕,播放一段沒有聲音的動畫,一面看,一面得用英語描述整部動畫的情節,另一人要背向熒幕,只可以聽。

這跟即時傳譯有什麼關係呢?親身試過一次,我就知道了。那動畫是有名的「湯姆和謝利」,沒有聲音,但畫面非常豐富。那老鼠一大一小,一隻在沒命地跑,一隻在取一瓶香檳,後面有一隻奮力追趕牠們的貓,貓後面又有主人,正在拿起一把槍,接着大老鼠把香檳蓋子當成子彈射向那隻貓......我們要把畫面上所有發生的事情一古腦兒說出來,且中途不可以按停影片。大家一面得消化那節奏緊湊的故事,一面得想辦法用英語準確地描繪出來,太慢是不行的,只要稍稍趕不上故事的進度就全軍覆沒了。這,都是即時傳譯員每天得面對的挑戰。

完全沒有準備的我,面對這樣的一個練習,實在很有點手足無措。英語不是我的母語,又更慢了。試完一次英語,我趁有點時間,跟大偉用普通話又做了一次,鬧着玩的,感覺似乎還好。

接下來,莎拉老師給我們播放了一段新聞報導,有字幕的,我們要關掉聲音,一面播放,一面跟着畫面上的字幕,一字不漏地讀出來。這跟上面的練習一樣,考驗我們即時快速地把視覺畫面轉換成口語的能力。

輪到我時,那影片剛好是最困難的一段,講述二戰期間的軍人訪問,字幕充斥了一大堆我不懂的武器專門名稱,連發音是怎樣的都不知道。我除了要極快地在每句字幕消失換檔前把它讀出來,還得思考用什麼字來代替那些不懂的字,結果漏掉了一點細節。其他同學做這個練習似乎毫無難度,我唯有用「我的母語不是英語」為藉口,安慰了自己一下,讓自己好過一點。

莎拉老師也趁這第一堂課,跟我們講解了一次手語傳譯員的基本操守,ASLI的網頁就有很詳盡的介紹。這些守則其實香港的傳譯員也很熟悉的了,如果傳譯員違反了這些守則,「英國聾人及聾盲人溝通人員專署」(NRCPD)又接到報告的話,就會調查事件,嚴重的話傳譯員可能會喪失掛牌資格,這些都是一門專業的基本架構。

莎拉老師性格腳踏實地,做事有條有理,毫不拖泥帶水,說話率真爽直,沒有一句多餘的廢話,一是一、二是二,是我最喜愛的性格 (其實我懷疑,這也是所有傳譯員的共同性格,不知是不是真的呢)。自此,旁聽手語傳譯課便成了我每星期的highlight,比正式要上的課還要期待。本來同是星期二下午上課的「手語文學」立時被我放棄了,改為選修星期四的「手語社會語言學」,莎拉老師聽了,臉上有點哭笑不得,還說了好幾次"That's not my fault!!",她教得真正好,又怎會是她的錯呢?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聾人中心何處去?

布里斯托市不大,面積大概等於一個港島東區 (或更少),來了這裏後我只坐過一次巴士,其餘都是走路的,可見這小鎮真的很小。

整個小鎮只有一個聾人中心,有一次約了同學去電影院迷路了,竟誤打誤撞闖了進去,以後我就知道它的位置了。

但沒多久,就聽說了聾人中心被政府砍掉大筆撥款的消息,整個布里斯托市的聾人聚在一起時總是拼命地交流資訊,「聾人中心快要關門大吉了」這個說法不逕而走,人心惶惶。我們布里斯托大學的聾人研究本科課程早前已給政府裁掉了,今年已不能再錄取本科一年級生,許多本來教手語和做研究的老師都被逼離開了。如果聾人中心也砍掉,布里斯托市的聾人社群又少了一個聚焦點,情況不能說不危急。

教手語傳譯的莎拉老師告訴我們,今晚聾人中心召開緊急大會,商量對策。會議歡迎任何人參加,但莎拉老師嚴正警告,聾人社群對這件事的內幕非常不滿,會上可能出現衝突場面,如果想去,就千萬要留意舉止,別做出不符合聾人文化的行為。我和同學彭美拉和蘿蓮決定去了,偷偷地縮在一角看也是好的。

會場擠得人頭擁擁,來了差不多上百名聾人朋友,台上坐的竟是兩名健聽人,都是聾人中心董事會的成員。美國同學彭美拉愣住了:「在美國,不會有這樣的事發生,所有聾人中心的成員都只會是聾人!」那兩個健聽人尚且不會手語,得依靠傳譯。政府裁掉撥款這事原來一早已定了案,可是董事會完全沒有想過要知會聾人社群,聾人朋友虎着臉,逐一上台質詢:為何這事不提早進行諮詢?董事會提出要賣掉整間聾人中心套現,大家追問,這中心值多少錢?董事竟答不出來。如此你來我往的,一個晚上過去,最後只成立了一個臨時應變工作小組,大家都說只能見步行步,散會時一無奈。

會上安排了四位手語傳譯員,兩位在台下拿着米高峰,負責手語譯成口語,另外兩位在台上從口語譯成手語,分工細緻,且還有更替的人手。大家說的話,他們一字不漏地傳譯出來,英語句句工整,字字鏗鏘,準確反映了聾人朋友的語氣和狀態。這,都是我從沒有見過的水平,實在嘆為觀止。

要到什麼時候,我才能做到這樣呢?

還不熟悉這兒聾人中心的運作,但這兒的啤酒賣得很便宜,那個大大的禮堂也能提供聚會的一切需要,如果有一天賣掉了,實在太可惜,今晚聾人朋友的臉上滿是擔憂,我也不禁沉鬱起來,希望他們能振作起來,盡快找到解決的辦法,把這個中心一直辦下去。

第一堂課

柏廸老師進來時,我看他一眼,偷偷跟身旁的美國同學彭美拉說:「他果然長得很像耶穌哩。」,接着相視而笑。我們一早就知道了,柏廸老師的手語名就是「耶穌基督」,一開始時我還以為自己看錯了,有誰會叫自己做耶穌呢?真的到了與他相見的一刻 (我沒看過他的手語影片),我才明白過來,他一頭蓬鬆的長髮胡亂束到腦後,臉上也是長滿鬍子,腕上老是纏一大堆手鐲,高佻身材,溫和地向你微笑,一副慈愛聖者的模樣。

第一堂課,健聽的同學誰也無法用手語介紹自己。這兒的手語傳譯員一來便是成雙成對,緊守「每二十分鐘更替一次」的原則。來自希臘的阿歷茜亞,滿口希臘口音的英文,她是一名社工,本來想在老家當舞蹈治療師,但因為這個職業太冷門了,家人不接受 (我心想「聾人工作」又真的比舞蹈治療更流行嗎?) 。來自法國的蘿蓮,是我們當中年紀最輕的,才剛大學畢業,讀語言的,自小便學法國手語,心願是成為一名手語傳譯員。漢娜是阿拉伯人,頭上戴髮罩,挺着一個大肚子來上課,原來她已懷孕八個月,這真不容易,我們都對不禁她投向配服的眼光。

兩位聾人同學,一位是美國來的彭美拉,她來自聾人家庭,本科是藝術和文學,讀完這一年後好想到意大利發展。而另一位,竟是大名鼎鼎的英國手語詩人保羅 ‧ 史葛。為了能跟他對談,我昨晚還特地走到圖書館看他的手語詩影碟,但他介紹自己時卻是謙恭有禮,絲毫不打算把自己的名氣帶到教室來。

還有我,和來自汶來的聾童教師阿因,組成了亞洲代表。柏廸老師說他從沒教過背景如此雜亂紛陳的碩士班,從此他講課說到亞洲時老是把眼光投向我,說到法國時便看着蘿蓮,有空也問問阿拉伯的情況,上課很有點魂遊四海的感覺。

這學期我們一共修四門課,「研究方法」是必修課,「聾人歷史」和「聾人文化」是柏廸老師根據他寫的書發展出來的,是整個碩士課程的重點課,他說我們就算不修也該來旁聽。剩下來,就只有「手語社會語言學」和「手語文學」二擇其一,由來自日本的健聽老師美智子任教,她剛博士畢業,跟我們打照面時還是一臉孩子氣的尷尬模樣,可愛極了。我打算過一兩個星期,看看情況才決定。

系方只安排了健聽翻譯員,作英國手語和英文互譯。要是聾人同學呢,得自己學會英國手語,才能明白上課內容。我一直覺得這樣的安排對聾人同學不公平,又或者應該說,對健聽同學太優待了,本來我一心打算來跟英國手語硬拼一場,誰知翻譯安排得太週全,你不想打手語大可以開口講英文,翻譯員都是英國頂尖的高手,聽各國口音的英語完全沒難度,必要時還可以加插一堆美國手語生字,讓美國同學也明白,看得我一愣一愣的。

從開課至今已有一個月,美智子老師上課用的手語,我已能完全明白;「研究方法」的占姆老師也是健聽人,看他的手語也沒甚難度。可是柏廸老師,他上課用英國手語大談法國傅柯的話語結構,說起霸權和殖民主義滔滔不絕,又忽然拋出一些我從沒聽過的哲學家名字,對我來說都是從沒嘗過的經驗。眼裏的手語看不明白,耳中聽的又聽不進去,把我弄得很窘,到現在也沒法改善。反觀聾人同學,他們好像從第一天起已經完全掌握英國手語,絲毫不覺他們有困難,相比起來我的進度有如一隻笨龜。

在走廊裏碰到本科的同學,他們都是二、三年級的學生 (因為政府砍掉了一大筆資金,系方得停收本科一年級生)。手語打得飛快,溝通完全沒有問題,而且絕對尊重系方的守則:不得開口,讓聾人同學也能明白,這又是我只在理論上知道,卻完全沒親眼見過的事。

反而是我們碩士班,同學大都沒有沉浸在聾人社群的經驗,抱着一腔對「手語」的熱情來上課,有聾人同學在,還吱吱喳喳的講個不停。她們不是故意的,我看了,總會訕訕地退到一旁,從美國來的彭美拉很是健談,我倆黏在一起,還不愁沒有話題的。

在這兒,一門課只交一篇四千字的功課,不用測驗,不用口頭報告,也不用隨堂考,又是我沒有聽過的事。可是上課絕對不可以遲到缺席,時間到了立時開講,誰也不會等誰,準時自動下課,若是不小心講多了十分鐘,老師竟忙不迭向手語傳譯員道歉,怕阻礙她們的時間。這些細節,都使我大開眼界。

回到學生的生活了,得看書,寫筆記,上課不可打盹,準時交功課,學手語,接下來我有得忙了,得好好習慣一下呢。